从高考失利到翻译官的逆袭之路,只因两个字:敢说
你可能期待着一个差生逆袭的故事,但不好意思,并不是。
现在想想,这场翻身仗,其实是一种代价,为当年不努力付出的代价。说不后悔那是不可能的。大概在高考后的五六年里,我都不愿意回想当年的事情。
如今又是一年高考季,十几年过去,我可以坦然地说:如果可以重来,当年我会努力备考。但我也不后悔现在的结果。
1
1
1
站在今天回头看,高三那年何止是努力的不够,简直就是没有努力。所以最后的结果不怎么样,也算是“罪有应得”。
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,哪里明白所有的安排和际遇,都是有“价格”的。
心里的叛逆暗中告诉自己:一场考试而已,决定不了我的人生。虽然这场考试,也没有最终决定我的人生轨迹,但为了打一个翻身仗,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代价。
回头想想:本可以更快更好,却自以为聪明地绕了一大圈,最后还是回到老路。
说实话,我的高中三年过得还是挺轻松的。成绩不错,同学都很优秀,老师很重视,家长也没有天天逼着我学习,整体环境相当宽松。
就是这么友好的环境里,我一股子盲目乐观的傻劲儿,也没觉得考一个重点大学有多难,所以一切都是按部就班,并没有付出特别大的努力。
现在想想,和身边同学的刻苦相比,当时的我简直就是没有努力。高考成绩出来之后,平时在省级重点高中年级排名前五的我,最后只是刚刚过一本线,连年级前100都没有进去。
语数外都还不错,但历史成绩只有40多分(满分100)。郁闷了一天,最后决定不复读,但暗暗下定决心要在大学打一场翻身仗。
1
2
1
入学之后,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属于垫底一类的。口语不行、发音不好,听说读写和沿海地区的同学差的不是一点半点。但这些都不是最让我苦恼的,听力不好咱们就多听,单词量不够就去多记忆。
最大最大的障碍是怕出错、不敢开口说。因为怕出错,不敢开口,就越不敢开口,越不自信,对英语的兴趣也在慢慢减少,甚至开始出现厌恶英语的情形,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不突破,就永远跳不出。我自己心里也明白:自己不是真的讨厌英语,就是没有自信、怕出错。为了克服这个心理,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朗读训练计划,既然开口说不来,那朗读总行吧。
刚好那个时候,通过老师接触到影子训练的方法(具体方法我已经写过,感兴趣的看这里),我就套用在自己的朗读训练上。
先是在图书馆没人的地下室,然后是在晚自习结束后的教学楼走廊,最后混到了考研英语的晨读人群中去练习朗读、练习开口说,坚持了一个半学期。
英语就是这样,方法正确,持续努力,回报就会慢慢显现,最后不仅我的口语面貌发生了质变,整个人也敢开口说了,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敢于开口讲英文了。
我自己的学业也走上了正向循环,最后大四保送了研究生,来到北京念书。又凭着一股劲头,找各种机会锻炼口语和口译,比如之前跟大家介绍过的Toastmasters俱乐部,也去打了英国议会制英语辩论赛,开始口译实战锻炼自己。
正是这些后来的机会,不断强化着自己的英语能力,让我拿下一个又一个证书和荣誉(翻箱倒柜只找到这些了,在北京搬了三次家弄丢了不少)。最后毕业季找工作的时候,在和海归以及名校毕业生的正面PK中脱颖而出,拿到几年之前想也没敢想过的工作机会。
1
3
1
我也反思过,自己为什么能翻盘,能换一手牌。总结了很多,主观的、客观的、不可控际遇的。但我想来想去,可以给出很多原因,但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:敢说
因为敢说,才能发现错误,把错误改正,最后才进步,这是一个正向激励的循环。有了这个基础,才有了后面的一切。我发现这个道理,迁移到家庭英语启蒙上是一样的。
很多家长刚开始给孩子做英语启蒙的时候,并不敢开口。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,有的是因为发音不标准,有的是因为基础太薄弱,还有的就是不好意思。
但我真的推荐你一定要敢于开口和孩子讲英语,理论上的原因我们已经说过。从分级读物开始,并不需要家长有流利标准的输出,能说单词就行。
说实话,孩子的分级读物,对于家长来说,真的是小菜一碟,实在有不会的,可以提前查一查,弄清楚发音,然后和孩子一起读。
这个过程中,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点:要让孩子敢开口说、鼓励孩子开口说。
这是一项需要慢慢引导、耐心呵护的能力,不要随意指责或者嘲笑孩子的表现;出现错误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解释、重复正确,不要再重复错误的就可以。
回望这十几年英语学习的历程,如果说英语学习有什么秘诀,那就是要敢于张口说。在实际生活中,英语听说能力是最关键的。敢于开口说是一切的基础,有了这个基础,孩子的英文才有可能进入正向轨道。
好文推荐
5、3年前,我怎么也不敢想:居然能和当红乐队合作,站上更大的舞台
喜欢本篇内容请点个在看